基本理论

程恩富: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观——基于十二个视角的全方位分析(下)

2022-04-24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1期 作者:程恩富

7.马克思主义分类性整体研究

2004 年 4 月,李长春在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深入研究和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帮助人们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这就是说,可从分清 “四个哪些”的视角和若干理论层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整体性。

既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科学性、长期性和有效性的特征,那就必须持久坚持,而不存在无须长久坚持的任何基本原理。不必长期坚持的只是根据这些基本原理所作出的因一时一地之特殊情况而得出的具体论断。针对有论著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创新而只能应用的观点,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可以随实践发展或理论认识的深化而得到丰富性和扩展性发展与创新的。例如,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再生产理论等,发展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理论等,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当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往往导致修正主义、教条主义或实用主义等不良倾向,因而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中必须破除教条式理解。例如,对于 “两个决不会”的教条式理解,便会否定或贬低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和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 “两个必然”,甚至认为已经革命成功的中国和苏联等都属于革命的 “早产儿”;“‘两个决裂’与 ‘两个决不会’之间也存在着历史的和辩证关系,后者是对 ‘两个必然’的深化和细化以及完善和发展”,而不能否定与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实现 “两个决裂”的共产主义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整体性研究,离不开澄清一些有关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如以为 “马克思与恩格斯将正义视为不切实际的虚幻物加以拒斥”,他们形成了自己的与唯物史观无涉的正义主张; 以为马克思的 “重建个人所有制”是重建生产资料或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制,股份制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其实现形式; 以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比以前和同时代的经济学论著缺少数学和定量分析; 以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是经济哲学而非经济学作品; 以为马克思的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原理过时了; 以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不能与市场经济体制高效结合; 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实行按劳分配; 等等。诸如此类的错误观点,在中外理论界比较流行,必须一一加以廓清。

8.马克思主义学科性整体研究

我国于2005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前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和党的建设共七个二级学科。其中,前四个学科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基本学科,后三个学科是从不同的主题和方向来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在整体研究中强调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继承与创新、研究与教学、科学性与阶级性的辩证统一,因而我们可从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涵盖的七个二级学科的整体性关系角度来研究和阐述。

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例,我们可以整体把握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七个二级学科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创立的,是研究和接受国外传播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晶。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新飞跃,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继马克思主义苏联化理论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中国近现代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建设首先是思想理论建设,不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从而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功勋和重大成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把握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而实现研究和教育的“三贴近”“四个自信”。要言之,从整体把握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七个二级学科的主要内容的角度来领悟《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当前学科建设和宣传教育的重要工作。

9.马克思主义分科性整体研究

马克思主义分科性整体研究,是指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阐述。马克思主义学说既包括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的哲学体系、劳动论和剩余价值论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无产阶级专政论和自由人联合体论的共产主义学(通常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体系,也包括国家论和政党论的政治学体系、人文精神论和文艺论的文化学体系、社会结构论和社会矛盾论的社会学体系、人类起源论和人类发展论的人类学体系、世界不平等论和帝国主义论的国际关系学体系,等等。

当前,我们须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形成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各个分支学科尤为紧迫,也是发展新文科的重要方向。譬如,中外理论界关于文明的探讨文献很多,争论也十分激烈,我们应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探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种文明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开展古今中外各种文明形态和特点的比较研究,阐明中国社会主义文明比资本主义文明更具进步性,积极构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文明学理论体系、概念体系和方法体系,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奠定坚实的学科和学术基础。又如,应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新理念,来创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学。该学科要阐明真正立足于世界人民立场与致力于全人类整体利益的关系,阐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宣扬的垄断资产阶级“普世价值”的区别,阐明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与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和支持正义斗争的关系,阐明改革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与国际关系民主化公正化的关系,塑造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学派在全球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概言之,应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各个分支学科,并不断完善提高,使整体马克思主义更加丰满、更具魅力。

10.马克思主义破立性整体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重要思路之一,便是从批判与建设、破与立、解构与建构及其互动性角度进行全景式阐述。

有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批判有余、建设不足,是所谓只批判不建设、是“破而不立”。也有观点将“作为革命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建设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割裂开来,认为马克思的观点在革命时期有用,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用不上。这两种观点无法完整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功能定位和历史意义。

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和革命意志的鲜明特性,同时也应看到,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阐述是破与立互补的,是批判性与建设性互动的,是解构与建构互促的。如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发展史上,破机械唯物论,立辩证唯物论。破唯心史观,立唯物史观。破唯心辩证法,立唯物辩证法。破资本的政治经济学,立劳动的政治经济学。破空想社会主义,立科学社会主义。破资产阶级专政,立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破旧民主主义论,立新民主主义论。破私有制主体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观,立公有制主体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破传统发展观,立科学发展观。破以资本为中心观,立以人民为中心观。破资本主义金钱民主观,立社会主义全过程民主观。破新帝国主义霸权主义观,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破资本主义腐朽文化观,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观。破资产阶级个人价值观,立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等等。我们应从解构错误理论与建树科学理论两大基本层面来整体展示一脉相传、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宏大体系。

马克思主义者强调科学地“破”与“立”,而非马克思主义者经常背离客观事实和发展规律而乱“破”乱“立”。比如,凯尔索阿德勒消解《共产党宣言》,宣扬《资本家宣言》。福山消解共产主义趋势论、宣扬资本主义终极论。大卫莱恩消解列宁主义革命论,宣扬无产阶级消失论。科尔奈消解公有制主体型市场经济论,宣扬私有化市场经济论。张五常消解劳动价值论,宣扬生产要素价值论。等等。我们应理直气壮地在回应各种谬论和质疑中全面深刻地彰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严整性和实践检验性。

11.马克思主义致用性整体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要改变世界,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理论进行致用性研究,其中主要是政策研究。也就是说,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理论与政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致用整体性阐述。

政策是为实现一定的路线、方针和目标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和重要措施。马克思主义总是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政策主张的。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首先提出经济、政治、民族、宗教、教育、婚姻家庭等系列政策主张,然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为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制定了十项主要政策措施,如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征收高额累进税。废除继承权。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营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者(包括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学者)不断地提出解决各种经济危机、贫富分化、生态恶化、教育公平、医卫体系、文艺低俗、种族歧视、社会犯罪、和平外交、对外威胁等一系列问题的政策主张。比如,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在《建立人民政权的十个步骤》、美国共产党前主席山姆韦伯在《21世纪的社会主义政党:形态、理论与立场》的纲领性文章中,都阐述了适合本国的基本政策主张。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均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和理论具体分析问题,及时制定、修改和实施在各个领域的政策措施,因而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当前,我们应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过程中,系统梳理基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和方法的主要政策思想及其演变,开展马克思主义致用性整体深耕,力戒理论宣传和研究的“假大空”,更好地促进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更好地促进理论指导具体政策的致用性研究,发挥为“国之大者”献计献策的马克思主义智库作用。

12.马克思主义互动性整体研究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大多是用领袖名字命名的,因而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只能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共产党领袖来发展和创新,学者只是阐释、宣传和辩护。不过,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主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视阈之一,是从领袖和学者分别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产生互动和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角度来阐述。

比如,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参与实际活动的无产阶级的领袖型人物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理论家的合一毫不奇怪,整个运动和斗争要求他们必须如此才能胜任他们的地位,而他们所处的地位、他们的见识和经验又使他们具有这种可能性。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和理论家是两个不同的创新群体。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所进行的理论创新侧重于实践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理论创新侧重于学术方面。事实上,领袖治党治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者治学求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互动互促关系。科学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体系只有一个,但马克思恩格斯以后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两大主体应该既有领袖又有学者,这一认知丝毫没有“割裂”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体系,只是客观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发展的两条主线索,即治党治国的指导思想与治学求真的学术思想在意识形态上的高度一致性和互补性。学者在领袖的治党治国思想指导下独立研究学术和学问,并从学理上献智献策。领袖在学者的治学求真思想中选用治国理政的学论策论,由此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应该看到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许多马克思主义观点在党的文件里是第一次提,但从整个学术界来看就不一定是首创,所以,不能用政界马克思主义代替学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是一个充满领袖与学者的互动性的历史过程。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就是政界和学界良性互动的典型例子。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股份制、公平与效率、知识产权和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少理论和政策,都是坚定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率先倡导的。只是在目前的学术研究和阐释中,对于学者在重大理论问题上的推进关注不够,缺少专题性的深入细致的研究。这就导致了无法全面系统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是一个充满领袖与学者的互动性的历史过程,无法深入理解领袖治党治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者治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互动互促关系。因此,未来应当加强各主要国家共产党领袖与学者的马克思主义观在交促互补和互动性方面的系统性整体研究。

三、结语:廓清若干误区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造。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面对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庞大深邃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概念体系,我们只有全方位整体性加以系统梳理和研究,才能全景式地展示其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和影响力。

为此,要廓清某些不准确的或错误的认知。一是有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能作为方法,否认其作为思想体系的属性。其实,方法只是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的要件之一,整体性研究必须把立场、观点和方法相结合,把概念体系、原理体系、政策体系和方法体系相结合。二是有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研工作只能局限在列宁所讲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和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范围。其实,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需要所有骨干文科及其教研机构一起,确立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大马克思主义观”,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精湛学术研究、广泛理论宣传和有效政策探讨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有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理论和意识形态。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意识形态,同时又是学术思想。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般的学术思想,而更为重要的,它是最科学的学术体系。四是有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过时或中看不中用或没有建设理论。其实,仅从«资本论》来说,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经济形态的论述就有几十处之多,阐述了该经济形态的所有制、按比例发展、经济计划、分配制度、农业与土地、教育和家庭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更是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和政策。五是有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高大上”理论,与创业就业、收入分配、住房居家、社保福利、婚姻家庭等民生和福祉问题没有关系。其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产党领袖和马克思主义学者都高度重视并具体阐述了关于民生和福祉的问题,均有前后继承、与时俱进的大量理论性和方针政策性的论述。六是有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也是要由实践来检验的,因而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无所谓。其实,只有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总体性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个别的、局部的实践并不足以证明或者驳倒来源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应确认和重视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这两种判明命题(思想)真实性的方法和途径。七是有舆论认为,只有信教才有人生信仰和价值观。其实,近现代以来,人们分别相信各种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或主义,如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宪政观、新自由主义等,也包括相信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过,只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生的信仰和基本价值观,才是科学和先进的,且最终必然在全世界普及和实现。八是有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完全是两回事,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和不可实现的。其实,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此社会也是不断发展完善和分阶段的)是人类最文明、最高级和最后一个社会形态,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同一理论体系,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统一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来源于实践的整体性,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不是封闭僵化的整体性,而是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而日益丰富、气象万千的整体性。从整体性上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对于无产阶级政党、中外社会主义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来说,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向各国共产党赴华参加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专题研讨会致贺信》,《人民日报》2018年5月28日。

[2]姜辉:《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红旗文稿》2021年第1期。

[3]程恩富、余斌:《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整体性研究—围绕“四个哪些”的阐述》,《学术研究》2013年第12期。

[4]侯惠勤:《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5期。

[5]辛向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哲学性》,《学习论坛》2018年第9期。

[6]余斌、程恩富:《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2期。

[7]吴文新:《“两个决裂”与“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和现实意义》,《政治经济学研究》2021年第4期。

[8]戴圣鹏、张旭:《准确理解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正义批判思想》,《海派经济学》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