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理论

程恩富: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观——基于十二个视角的全方位分析(上)

2022-04-24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1期 作者:程恩富

《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观——基于十二个视角的全方位分析》(上)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1期

【内容提要】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定义性、综括性、统一性、层次性、发展性、三化性、分类性、学科性、分科性、破立性、致用性、互动性等十二个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观; 面对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庞大深邃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概念体系,我们只有全方位整体性加以系统梳理和研究,才能全景式地展示其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和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来于无产阶级政党、中外社会主义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来说,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写道: “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是消除对马克思主义的割裂和肢解、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全方位认识迫切需要,有利于人们把握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体系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部分、各个国家和各个时期的理论,理解整体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传承和发展脉络,从而把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推向新的境界。

一、文献简述

目前共检索出2000年以来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相关的主要文献有87篇,其核心论点反映出国内“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现状。一是总体评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成果。如《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纵览》《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述评》《近年来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综述》《近年国内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研究述评》,还有不少文章涵盖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评论。这些文献分别认为,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理论体系的固有属性,整体性问题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主要是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宁的“三分法”不能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马克思主义还应该包括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军事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化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十几个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可以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性。区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主张把握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对于加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实际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从科学性、世界观、方法论、发展史等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这些文献分别认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的,维护马克思主义高度统一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责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体现在“唯物史观”这一解决现实问题的根本世界观上,只有从科学世界观出发,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整体性的一般特征和核心要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历史现象,分析历史过程,把握历史规律,预见历史趋势,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体现在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实践提供了方法论,劳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内核,为呈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结构提供了新视角。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完整科学体系,应加以全面系统的研究。工人阶级的实践活动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亦是与时俱进地发展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传播的历史进程中,恩格斯在整体性的视阈中将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哲学的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马克思本人所追求的“艺术整体”。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既要考虑主流形态的发展,也要涵盖非主流形态的发展变化,理论原理、理论运用和理论发展三者相统一,实际上就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发展的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应当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澄清西方“马克思学”炮制的所谓“马恩对立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思想是他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的不同时期为例,说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发展是领袖和学者共同推动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实践,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马克思主义各个学科理论广泛实践的结果,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全面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维底色,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维视角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抓住根本学深学透。还有文献,批评阿尔都塞的观点,即否认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属于马克思主义,主张应该将其从整体的马克思中剥离出去,从而滑向了肢解马克思的深渊。批评莱博维奇认为《资本论》不具备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要件,其研究方法、理论体系与研究内容均存在片面性缺陷,指出莱博维奇以资本为主体的政治经济学不能构成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性分析,并以此为由主张只有“超越”《资本论》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的观点是错误的。

纵观之,近十几年来,随着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就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提出、内涵、要义、研究路径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观点有同有异的广泛探讨,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有一些欠缺。本文在参考以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思路,即从以下十二个视角展开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全方位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十二个视角

1.马克思主义定义性整体研究

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给马克思主义下过定义,恩格斯只说过共产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等等。后来,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非常深刻的和多方面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而“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斯大林从四个方面给马克思主义(含列宁主义)下定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根据实际创造出来的理论,从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中抽出来的总结论。”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来,经过各国共产党领袖和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各国化的理论体系已是一个内容丰富和范围广阔的整体,因而可从创造和发展主体、学术内涵、社会功能、人民福祉、价值观念和国际交往六个层面,来创新性地定义和阐述马克思主义。一是从创造和发展主体层面来界定,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并由后继者日益发展完善的理论体系。二是从学术内涵层面来界定,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思想体系。三是从社会功能层面来界定,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指导思想体系。四是从人民福祉层面来界定,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改善民生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原则思想体系。五是从价值观念层面来界定,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信仰和价值观的文化思想体系。六是从国际交往层面来界定,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和平发展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国际思想体系。

2.马克思主义综括性整体研究

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就是说,可从理论特征、社会理想、政治立场和理论品质四个层次,来综合概括性地探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问题。

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在未来社会里,由于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消灭了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可以实行全社会的计划经济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由于人民不仅同一切私有制实行了最彻底的决裂,也同基于私有制基础上的“传统的观念”实行了最彻底的决裂,树立了以集体和社会为核心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而成为具有高度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新人。由于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生产力的大发展使产业间、城乡间和体脑劳动间的对立和重大差别消失,每个人不再固化某种劳动、能力片面发展和永住某一地方,从而形成各个阶层和领域的自由人联合体,可以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个体的潜能和社会关系,因而马克思主义科学预见的共产主义是理想社会。第三,“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当然是应致力于实现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而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又代表了不同时期其他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具有致力于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第四,马克思主义“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以及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认识方法,比其本身阐述的具体真理,更能彰显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统一性整体研究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之一,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辩证统一的角度来阐述。

其一,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其二,观点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知识,是对自然演化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涵盖面非常广泛。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分层次的。处于最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处于第二层次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广泛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律学、资本主义学、社会主义学以及哲学的具体观点之中。马克思主义各门学科还有许多具体观点,大体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第三或第四层次。每个不同层次的观点,要说明的问题及其时点等均有各自范围和较大区别。其三,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方法也要分层次。应当说,唯物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方法,它处于方法论体系的最高层次。就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律学、国际关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来说,除了要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最高层次的方法论之外,还有本学科的第二或第三层次的方法论。不过,各学科的具体方法都基于唯物辩证法,有些方法还是唯物辩证法的直接扩展和延伸。

简言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基石、观点是核心、方法是灵魂,三者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和一致性。越是具有科学性的观点和方法,就越是能准确地体现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人类的正确立场。方法越是正确,观点就越是正确和深刻,也就越是能体现正确的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阶级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层次性整体研究

马克思主义是由基本原理、一般理论和具体论断构成的有机整体,三者既有关联性和同一性,也有较大的差异性。具体论断是基本原理或一般理论的具体延展,基本原理是一般理论和具体论断的理论升华,三者适用的时间、空间和针对性有所不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最基础性和最普遍性的道理。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更替的原理”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的“劳动二重性原理”“剩余价值原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原理”“生产关系四环节原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原理”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科学社会主义)阐明的“阶级斗争原理”“无产阶级专政原理”“世界历史理论的原理”等。必须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可以也必须发展创新的。譬如,列宁提出“帝国主义原理”,斯大林提出“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原理”,毛泽东提出“矛盾原理”“实践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理”,习近平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原理”,等等。

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非原理性的普通道理。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发展理论、股份制理论、失业分类理论、分配形式理论、革命策略理论、向共产主义过渡方式理论等。这类一般理论包含共性与个性、时间与空间、世情与国情、历史与现实等多种因素,其理论因时因地而反映不断变化的情况。

马克思主义具体论断是指基于基本原理和一般理论的具体延展,是针对某一时点具体问题的论断。具体论断是“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会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而改变,往往涉及明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民族,通常都是对特定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发展状况所作的具体断言,有着鲜明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时效性和地域性,而非普适性。例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某国革命形势是否到来或是否需要暴力革命方式的研判,便属于明显的具体论断。

5.马克思主义发展性整体研究

尽管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出现的任何形态、任何阶段,都具有一般的总体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阶段性意义,而只有那种代表了历史时代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势因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流形态的,才有可能成为一般的总体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定阶段,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客观上可多角度地研究。一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思想; 二是研究主要国家的共产党领袖,如邓小平、习近平、胡志明、金日成、卡斯特罗、久加诺夫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三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者,如大卫·哈维、伊藤诚、李大钊、李达、刘国光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四是研究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学者,如欧根·杜林、伯恩施坦、萨缪尔森、张五常等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或攻击; 五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文化学、资本主义学、社会主义学等专门领域或分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世界完整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理应包括这五个角度和领域的系统研究,其涵盖领袖与学者、主流与支流、全球与本国、总体与分科、传承与创新、守正与修正、赞成与反对等所有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相关的重要理论。

如果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领袖角度来划分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邓小平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里需要说明两点: 其一,以往把斯大林主义涵盖在列宁主义之中并不准确,因为斯大林有系统独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二者呈现出理论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我们不能因西方抹黑斯大林或由于其犯有肃反扩大化的错误而否认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位。其二,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长期在苏联和世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并实际指导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因而不仅属于马克思主义苏联化理论,而且属于与马克思主义并列的国际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6.马克思主义三化性整体研究

2009 年 10 月 27 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要求我们从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性角度进行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认识和解决中国问题,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革命胜利和全面建设的伟大成就,提出关于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从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代变化和未来发展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原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内涵。诞生于 1848 年的马克思主义,已跨越两个多世纪的人类沧桑岁月。大体说来,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 “19 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和人类解放学说,推动了空想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形成的符合本国国情的创新理论,可以称为 “20 世纪马克思主义”,它指引世界社会主义实践迅猛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在 21世纪焕发青春活力,它致力在中外伟大斗争中解决民族复兴的中国问题和人类发展的 “共同体”问题,使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样本具有鲜明的新时代中国靓色和国际新变局下 “改变世界”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人民大众及其本职工作相结合,实现有效传播和受众真学会用,使马克思主义具有理武装的大众主体。质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中中国化是核心,时代化是关键,大众化是基础。